品牌:GE | 規格:全新 | 材質:原裝 |
產地:國外 |
MTR-3T57-H-R-B-M-0RR
Schaft由東京大學機器人實驗室的教授創辦,在被谷歌收購前他們花了1年時間在日本尋找投資者。該公司前首席財務官TakashiKato稱,日本政府以及多家日本科技和風投公司,都對公司設計的用於在災難地區行動的人形機器人表示蔑視。
Kato回憶到:“融資完全失敗,但促使我們下決心去美國。”雖然日本很少有人看到Schaft的商業潛力,但在2013年底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主辦的先進機器人競賽中,Schaft的機器人獲得勝利。
奧巴馬總統在4月訪問日本時,還觀看了Schaft和本田公司Asimo的展示。在美國對災難救援機器人的研究常常獲得軍方的大力資助,在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件中,美國機器人展開了救援,這促使Schaft自己開發能在災難條件下工作的機器人。
除了軍方的興趣——以及近人工智能和無人機技術的發展——硅谷公司開始看到機器人在民間使用的前景。在日本也是如此。在Schaft出售給了谷歌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承諾讓機器人成為其發展戰略的關鍵支柱。他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日本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到2.4萬億日元(約合200億美元)。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當前工業機器人係統市場的規模約為290億美元。為響應政府號召,日本科技巨頭包括松下、東芝和夏普都在開發自己的機器人技術。這些公司研究的機器人包括,機器人外套、手指非常靈活足以打手語的人形機器人和能說多種語言的清潔機器人。
日本公司還指望機器人能拉動銷售增長,因為傳統消費電子如電視和PC都在下滑。但大阪工業大學機器人教授YukioHonda表示:“在大公司機器人創新很難。”專家們稱,新技術常常會帶來損害公司品牌形象的風險,為避免此事,在大規模投放市場前,他們總是花數年甚至數十年開發。
2012年離開松下的Honda稱:“即使經過很多的試驗,這些風險也常常比產品的預期收益要大。”例如,今年早些時候松下可變成輪椅的機器人床確立了看護機器人的國際標準,減少了公司的責任風險。但該產品不使用了先進機器人技術,並要求人工輔助才能將病人搬到床上。
高管稱,為了滿足和成本要求,他們需要在某些技術上打折扣。松下機器人床項目的主管HideoKawakami表示:“新看護機器人有太多未知數,包括風險。”隨著日本社會的日益老齡化,很多公司都在看護機器人上下功夫。
10月東芝推出了自己的類人機器人原型,該機器人可以微笑和眨眼,穿著粉紅色上衣和白色裙子。該公司希望到2020年,該機器人可以成為老年人和癡呆人的伴侶。機器人也是東芝在2018年3月前將醫療保健產品銷售額,從當前的34億美元提高到85億美元計劃的一部分。
但該公司至少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發機器人,迄今除了工業使用的機器人外,沒有發布任何成功的大眾市場產品。Honda稱:“日本公司常常贏在技術上但輸在商業上。”
但從大公司和大學實驗室剝離出來的公司依然有一些令人鼓舞的創新。索尼Aibo機器狗團隊的前成員至少創辦了3家新創公司。安倍曾表示,他希望將日本變為“充滿創業精神的大國”。但Schaft面臨的融資挑戰說明,離開老牌公司創業的人依然帶著原先的文化烙印。
Kato稱:“如果在日本市場繼續面臨困難,聰明和有科技頭腦的人將跑去硅谷。日本不喜歡的人在美國可能會突然被當上帝來看。”根據市場統計,中國大陸工業機器人市場為外商廠商所壟斷,日係品牌廠商佔52%,歐洲廠商佔30%,剩餘約10%為中國大陸廠商。
“在中國大陸的工業機器人幾乎都是外商品牌”。拓墣產業研究所產業顧問柏德葳近日在上海表示。根據市場統計,中國大陸工業機器人市場為外商廠商所壟斷,日係品牌廠商佔52%,歐洲廠商佔30%,剩餘約10%為中國大陸廠商。
由於機器人產業進入門檻相當高,因此機器人市場排名前四大廠商分別為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ABB與KUKA,合計達50%的市場佔有率。
而另一方面,未來30年中國大陸工業機器人市場將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為此,品牌機器人大廠積極擴大在中國大陸市場上的機器人業務銷售規模,包括發那科、安川電機、ABB與KUKA等均積極在中國大陸卡位、設廠。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中國大陸的工業機器人雖然產業化初步取得一些進展,但由於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國外廠商同類產品,致使這些產品產業化應用程度較低,市場份額很小;一些產品的技術水平僅僅相當於國外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統計中心主任李曉佳表示,2013年中國購買並組裝近3.7萬臺工業機器人,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6軸或以上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行業領域,佔比96%。而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於行業的低端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與國外差距有進一步被拉大的風險。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總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工業機器人缺乏品牌認知度,大的機器人企業年產機器人僅有幾千臺。隨著國外機器人企業紛紛將我國作為生產基地,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企業發展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同時,由於關鍵核心部件受制於人,產業空心化風險擴大。柏德葳表示,工業機器人三大關鍵部件(電機和服務器、減速機、控制係統)主要來源於國外,中國大陸廠商相對缺乏具有競爭力的研發制造能力,長期依賴進口。由於產業鏈上遊無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撐,因此將長期受制於人。
中國成第一工業機器人市場各國廠商瞄準中國
如果說幾年前許多人對工業機器人還稍感陌生的話,那麼現在“機器人時代”已悄然降臨身邊。
作為傳統制造業大國,中國自2013年開始就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市場,業界預測不久中國還將成為大的機器人產地。
然而,在一片看似繁盛的背後,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卻又深陷尷尬境地:外資品牌佔據國內市場份額,關鍵核心部件受制於人,本土產業面臨“空心化”風險……
專家呼吁,未來10年將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黃金期,中國機器人產業要積極加大技術創新,擴展行業應用,在中外博弈中爭奪市場話語權。
在近期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以瑞士ABB、日本發那科(Fanuc)、德國KUKA、安川電機(Yaskawa)四大家族領銜的近110家中外機器人廠商悉數亮相,重磅展示了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及全係列產品,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
在該次展會上,本報記者看到,眾多展品都是從國外空運而至,在中國展出。ABB展出了面向未來的人機協作產品YuMi雙臂機器人;日本發那科公司展出了一款綠色協同作業機器人,並在中國發布了第一臺7軸靈敏型機器人LBRiiwa;除此之外,焊接機器人、機器人包裝、機器人搬運、機器人激光切割,機器人打磨等也都被一一展示。
各大機器人廠商之所以不遺餘力地到工博會上登臺亮相,是因為被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所蘊含的巨大商機所吸引。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2013年中國大陸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6600臺,約佔銷量的五分之一,總銷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工業機器人市場,預期2014年銷售量可望增至50100臺。